科學家發(fā)現惡性癌癥擴散的“路線圖”-肽度TIMEDOO

近日,《自然通訊》期刊發(fā)布了一項重磅研究,揭示了癌細胞如何利用其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改變自身形態(tài)并突破腫瘤邊界擴散。該研究歷時近十年,由倫敦癌癥研究所的維多利亞·桑茲·莫雷諾教授(前為金斯學院)及英國倫敦女王瑪麗大學巴特癌癥研究所(BCI-QMUL)團隊共同完成。此次發(fā)現為抗癌治療開辟了新方向,或能在癌癥擴散前進行有效干預。

腫瘤是通過稱為細胞外基質(ECM)的結構聯(lián)系在一起的,類似建筑工地上的腳手架,為腫瘤提供支撐。研究團隊發(fā)現,癌細胞通過利用這一腳手架結構的布局,作為“路線圖”逃離腫瘤。他們發(fā)現,細胞外基質的變化能夠觸發(fā)癌細胞內部的變化,改變其形態(tài)并增強其在體內轉移的能力。

這一突破意味著,原本可能轉移的侵襲性腫瘤,現在能夠在早期階段被更容易識別,從而使臨床醫(yī)生能夠盡早調整治療方案。相關藥物也在研發(fā)中,旨在靶向細胞外基質的布局,以及驅動這些細胞形態(tài)變化的基因,這或許能在癌癥逃逸腫瘤并擴散之前,將其阻止。

研究團隊在倫敦癌癥研究所的Breast Cancer Now Toby Robins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分析了99名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患者的腫瘤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fā)現,腫瘤的細胞外基質在腫瘤的不同區(qū)域布局有所不同。就像建筑腳手架由許多組件構成,包括桿狀纖維,在腫瘤中心,這些纖維分布稀疏且無序,而在腫瘤邊緣則排列得更加緊密和堅固。

在腫瘤的最外層,纖維的方向指向遠離腫瘤的方向,形成了癌細胞逃逸的“軌道”。在腫瘤邊緣,癌細胞呈現出更為圓形的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與細胞的侵襲性和轉移能力密切相關。

研究團隊進一步測試了腫瘤邊緣環(huán)境是否能使癌細胞變得更具侵襲性。他們在實驗模型中模擬了這些條件,并將黑色素瘤癌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結果發(fā)現,在這些環(huán)境下生長的癌細胞更容易擴散到肺部并發(fā)生轉移,而與對照組的癌細胞相比,生長在無序纖維環(huán)境中的癌細胞則不易擴散。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fā)現,來自腫瘤不同區(qū)域的細胞在基因表達上存在差異。腫瘤邊緣的細胞具有更多與細胞遷移、細胞形態(tài)圓化以及炎癥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使得細胞更加具有侵襲性并提高其存活能力。

研究還揭示,邊緣區(qū)域的細胞外基質中,與組織結構重排相關的酶類基因表達增加,癌細胞通過破壞周圍環(huán)境幫助自己逃逸腫瘤。

研究團隊還將這些發(fā)現與14種不同類型的癌癥患者樣本進行了比較,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胰腺癌、肺癌和惡性腦腫瘤等。結果表明,這些基因的高表達與患者較短的生存期密切相關。

這些發(fā)現為新型抗癌治療方案的研發(fā)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靶向賴氨酸氧化酶(LOX)的藥物正在為其他疾病進行臨床試驗,這些藥物通過靶向這種在腫瘤邊緣區(qū)域較為豐富的酶來穩(wěn)定細胞外基質,有望阻止癌細胞突破腫瘤邊界。倫敦癌癥研究所此前的研究也表明,靶向LOX酶可以成為癌癥治療的新策略。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癌細胞突破腫瘤的路線圖,使其能夠在體內形成繼發(fā)性腫瘤?,F在我們理解了這一路線圖,就可以著手靶向其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阻止癌癥擴散,”維多利亞·桑茲·莫雷諾教授表示。

“腫瘤周圍結構中的纖維密度逐漸增加,并且像路徑一樣布置,在腫瘤邊緣尤為明顯。未來的研究應該探索如何靶向這一結構,阻止癌細胞逃逸并沿著這條路徑擴散。我們還可能發(fā)現,靶向這些致密的纖維結構能夠使其他藥物更容易到達癌細胞,從而提高治療效果?!?/p>

參考文獻:Oscar Maiques et al, Matrix mechano-sensing at the invasive front induces a cytoskeletal and transcriptional memory supporting metastasis,?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DOI: 10.1038/s41467-025-56299-7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