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級光學鑷子:麻省理工開發(fā)長距離非接觸式細胞操控技術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集成光學相控陣(OPA)技術,開發(fā)出一種集成光學鑷子,類似于電影《星球大戰(zhàn)》中捕捉千年隼號的“牽引光束”,該技術未來可能幫助生物學家和臨床醫(yī)生研究DNA、分類細胞及探索疾病機制。
這種設備小巧,能放在手掌中,通過硅光子芯片發(fā)出的光束在芯片表面幾毫米之外操控顆粒。光束可以穿透用于生物實驗的玻片,保持樣本在無菌環(huán)境中。該技術首次在《自然通訊》雜志中展示,由該論文的通訊作者、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助理教授Jelena Notaros博士領導的團隊完成。研究表明,這項技術成功實現(xiàn)了聚苯乙烯微球和鼠類淋巴母細胞的光學捕捉和操控,標志著集成光學鑷子的一種新應用方式的誕生。
傳統(tǒng)的光學鑷子使用聚焦光束捕捉和操控微小顆粒,光束的力量會將顆粒吸引到中心光點,并通過操控光束實現(xiàn)非接觸式的粒子移動。然而,傳統(tǒng)的光學鑷子通常需要龐大的顯微鏡設備,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和場合。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OPA技術,開發(fā)了一種新的光學鑷子,可以在遠離芯片表面的距離操控細胞,并使其保持在無菌環(huán)境中,克服了以往集成光學鑷子只能在芯片表面附近操作的局限。
集成光學相控陣技術通過在芯片上制造微型天線陣列,以半導體工藝控制每個天線發(fā)出的光信號,從而實現(xiàn)對光束的精確操控。此前的相控陣技術主要用于激光雷達等長距離應用,而麻省理工團隊則創(chuàng)新性地將其用于形成高度聚焦的光束,用于光學捕捉和操控微小顆粒。他們的實驗成功地在距離芯片表面5毫米的高度捕捉并操控了聚苯乙烯微球,并進一步實現(xiàn)了對鼠類癌細胞的捕捉和操控。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為集成光學鑷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長距離操控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其在生物實驗中的實用性和兼容性,尤其是對于DNA、蛋白質實驗及細胞操作等方面的應用。未來,團隊計劃優(yōu)化光束焦點高度的可調性,并將該設備應用于更復雜的生物系統(tǒng)中,通過多個捕捉點同時操控生物顆粒。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工作為芯片級光學鑷子開辟了新的可能性,使其能夠在更大的距離上捕捉和操控細胞,預示著集成光學鑷子技術在生物研究中的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273-x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