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血漿中的循環(huán)腫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已成為一種很有前景的癌癥生物標志物,即所謂的“液體活檢”。ctDNA已被證明在癌癥的非侵入性檢測、晚期癌癥的個體化治療,以及治療期間和治療后的監(jiān)測方面具有實用價值。然而,目前的檢測研究主要集中于檢測已經(jīng)被診斷出癌癥的患者,其提前檢測的潛力有多大?北京時間7月21日晚間,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在表發(fā)表了一項研究,來自復旦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UCSD)、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瑞典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鹍遠基因(上海)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一種非侵入性的血檢作為一種潛在的工具,或能在常規(guī)診斷前4年對5種常見的癌癥做出早期檢測。

復旦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外團隊: 開發(fā)血檢早篩癌癥方法,逾十萬樣本顯示可早4年發(fā)現(xiàn)-肽度TIMEDOO

該研究題為“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test ”,通訊作者為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終身教授葉為民,鹍遠基因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高遠副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工程系教授、鹍遠基因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張鹍,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生物工程系博士后和副研究員、鹍遠基因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TO劉蕊,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金力院士

論文中提到的5種常見為癌癥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肺癌和肝癌。美國每年死于這5種癌癥的患者有261530人,中國每年死于這5種癌癥的患者有210萬人,早期發(fā)現(xiàn)可以大大減少這些疾病造成的死亡。

研究團隊提到,如果能在早期發(fā)現(xiàn)癌癥,癌癥患者的生存率就會大大提高,因為可以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或使用適當?shù)乃幬镞M行治療。有數(shù)據(jù)顯示,早期癌癥的平均5年生存率為91%,晚期的平均5年生存率則降為26%。但是,目前只有少數(shù)幾種癌癥有數(shù)量有限的篩查檢測,包括結腸鏡檢查、前列腺特異性抗原、X線乳腺攝影檢查和宮頸細胞學。

張鹍等人提到,雖然ctDNA有早期診斷的潛力,但目前仍有一些障礙。例如,血漿中腫瘤DNA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早期階段,這可能會影響靈敏性。此外,典型的ctDNA突變篩選方法容易出錯,導致特異性降低,而癌癥的突變本質也意味著要篩選大量可能的突變,以獲得一致的生物標記。研究團隊提到,一項有效的篩查檢測必須在縱向研究中證明早于常規(guī)診斷幾年即能發(fā)現(xiàn)無癥狀癌癥。在論文中他們展示了在江蘇泰州進行的一項縱向研究(TZL)中,123115名健康受試者提供了血漿樣本并長期保存,隨后監(jiān)測癌癥發(fā)生情況。這些受試者年齡在25-90歲,血漿樣本采集于2007年-2014年。

截至2017年底,575名診斷前(pre-diagnosis )患者(起初表現(xiàn)為無癥狀)在4年內被診斷出上述5種常見癌癥中的一種。研究團隊對上述575名患者中的191例患者進一步分析,分析樣本還包括223名癌癥確診患者的血漿樣本,以及414份健康樣本。研究證明,針對5種常見類型癌癥確診患者,對癌癥確診患者(Post- diagnosis),PanSeer檢測的總體靈敏性為88%(95%置信區(qū)間:80-93%),特異性為96%(95%置信區(qū)間:93-98%);對無癥狀受試者來說,PanSeer檢測靈敏性為95%(95%置信區(qū)間:89-98%),未來還需縱向研究來證實這一結果。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表明,一種非傾入性的檢測可以在常規(guī)診斷前4年對5種常見的癌癥做出早期檢測。

另外 ,盡管PanSeer檢測在血漿樣本中顯示了對癌癥檢測的高靈敏度,但研究團隊觀察到一些基因組位點在癌癥組織和癌癥血漿樣本之間并沒有顯示一致的甲基化變化。雖然這可能是由于組織和血漿甲基化的內在差異,但這些不一致可能表明存在未知的混雜因素。

因此,研究團隊對PanSeer數(shù)據(jù)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他們確定了277個基因組區(qū)域在組織和血漿中顯示了一致的甲基化,當僅使用這277個基因組區(qū)域建模時,靈敏性和特異性仍然很高。這表明即使在更嚴格的設置下,PanSeer也能檢測出早期癌癥。研究團隊強調,PanSeer檢測不太可能起預測作用,相反,它最有可能識別已經(jīng)有癌變,但是在目前的常規(guī)檢測方法下表現(xiàn)為無癥狀的患者。

他們在總結中表示,在未來,為了充分建立PanSeer的臨床應用并充分驗證癌癥的診斷前檢測結果,他們希望進行一項大規(guī)模的健康個體前瞻性研究,以確定非侵入性癌癥篩查是否可以以一種經(jīng)濟有效的方式降低癌癥死亡率。

值得一提是,張鹍、高遠等人在2014年7月于美國成立了鹍遠集團,2015年1月注冊成立了上海鹍遠,致力于開發(fā)和推廣基于高通量測序的腫瘤診斷技術和產品,官網(wǎng)顯示目前已完成A輪融資和A+輪融資。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16-z

來源:科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