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免疫海綿”凝膠,有望為慢性傷口治療帶來突破
慢性傷口長期困擾全球數(shù)百萬患者,也給醫(yī)療系統(tǒng)帶來了數(shù)十億美元的支出壓力。如今,一位在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從事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的青年學者 B?rte Emiroglu,正帶領團隊開發(fā)一款“會思考”的新型敷料,或將為這一頑疾帶來治療新解。
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近日發(fā)表在權威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
從“完全不懂”到技術開創(chuàng)者
Emiroglu 的科研之路起始于土耳其,隨后前往蘇黎世攻讀碩士,并最終進入 ETH Zurich 的高分子工程實驗室,在 Mark Tibbitt 教授指導下開始博士研究。“當時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水凝膠,”她回憶道。然而,正是這種對未知的好奇,驅動她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研究路徑。
她的目標是設計一種智能敷料,能夠主動干預慢性傷口的愈合過程。最終她與團隊開發(fā)出一種“顆粒型水凝膠”材料,不僅可以選擇性吸附組織中的促炎信號分子,還能促進再生修復。
破解炎癥“死循環(huán)”
糖尿病或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臨皮膚潰瘍長時間無法愈合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往往不是細菌感染,而是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身體反復停留在炎癥階段,無法順利進入修復過程。
“我們想要幫助傷口擺脫炎癥狀態(tài),給組織發(fā)出正確的修復信號?!盓miroglu 解釋說。
基于這一思路,Emiroglu 與實驗室同事 Apoorv Singh 共同創(chuàng)辦了初創(chuàng)公司 Immunosponge(意為“免疫海綿”)。他們的敷料產品采用了微型水凝膠顆粒組成的結構,形成柔軟、可注射的凝膠狀“海綿”,能夠像過濾器一樣篩選并清除促炎因子。
“不是像廚房海綿那樣什么都吸,我們要有選擇地吸附那些真正阻礙愈合的分子?!彼f。
向自然學習,搭建“信號中轉站”
這種水凝膠結構的靈感來自自然界的信息傳遞系統(tǒng)。Emiroglu 指出:“單細胞生物依賴短距離的物質運輸,但復雜生物體需要更高效的結構來調控細胞間交流?!彼M柚汕先f個微型結構搭建一個類似“信號中轉站”的體系,不僅捕捉錯誤信號,還能釋放促進血管生成、加速愈合的因子。
未來,該技術甚至有望拓展應用至骨骼、軟骨或肌腱等內部組織的修復,這些組織往往因血液供應不足而修復緩慢。
從科研到轉化:慢下來,為長期價值而努力
Emiroglu 從未想過走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直到博士論文接近尾聲,她與 Singh 才開始認真思考成果轉化的可能。今年4月,她正式獲得 ETH Zurich 的 Pioneer Fellowship 啟動支持,開啟了將科研轉化為產品的探索。
“我們不僅要做實驗,還要了解市場如何運作,醫(yī)生和護士真正需要什么?!彼硎荆艾F(xiàn)在,我們花大量時間與臨床專家、行業(yè)人士對話,去理解他們的需求。”
盡管尚未上市,Emiroglu 堅持放慢節(jié)奏:“我們不是為了盡快推出產品,而是希望打造真正有長期價值的解決方案。”
談及未來五到十年的計劃,她笑著說:“也許那時我們已經(jīng)有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了,也可能還在優(yōu)化開發(fā)。但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持續(xù)學習,不輕言放棄。”
參考文獻:Dilara B?rte Emiroglu et al, Granular Biomaterials as Bioactive Sponges for the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of Signaling Molecule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2024).?DOI: 10.1002/adhm.202400800
編輯:周敏
排版:李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