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神經手術聯(lián)合語言治療 有望顯著改善中風后語言障礙-肽度TIMEDOO

一項發(fā)表于《英國醫(yī)學雜志》(The BMJ)的臨床試驗顯示,將頸部手術與強化語言治療相結合,較單純語言治療更能顯著提升中風后語言障礙患者的溝通能力,且未發(fā)現長期嚴重不良反應。

中風后語言障礙或迎來新治療希望

中風是導致失語癥的最常見原因。失語癥會影響患者的言語表達、理解、閱讀與書寫,超過60%的患者在中風一年后仍存在慢性語言障礙。目前,強化語言治療(iSLT)是主要治療手段,但療效有限。此次研究探索了在iSLT基礎上,加入一種稱為第七頸神經切斷術(C7 neurotomy,簡稱NC7)的外科治療,是否能帶來更大改善。

研究設計嚴謹 語言能力顯著提升

該研究由中國團隊開展,納入50名年齡在40至65歲之間、左腦中風一年以上、右上肢痙攣并出現語言障礙的患者,所有人中風前能流利使用中文。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NC7手術聯(lián)合3周iSLT(干預組),另一組僅接受3周iSLT(對照組)。

主要觀察指標為“波士頓命名測試”(BNT)得分變化,即患者能否說出常見物品圖片的名稱;其次還評估了語言障礙嚴重程度、日常生活質量及抑郁程度的變化。

結果顯示,干預組在所有評估指標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例如,在一個月后,干預組BNT得分平均上升11.16分,而對照組僅上升2.72分;六個月后,語言能力改善仍保持穩(wěn)定。

此外,干預組在失語嚴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緩解方面的改善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更重要的是,六個月內未報告與手術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尚需進一步驗證 但前景可期

研究者指出,試驗對象多為較年輕的男性,且皆為中文母語者,這限制了研究的廣泛適用性,未來仍需更大樣本和更長時間的隨訪驗證療效。

盡管如此,研究團隊認為,NC7手術聯(lián)合強化語言治療可能成為治療慢性中風后失語的新手段,不僅改善語言功能,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與情緒狀態(tài)。

泰國神經學研究所的Supattana Chatromyen在同期社論中表示,這項研究令人鼓舞,雖仍需謹慎看待,但若后續(xù)證據進一步支持該結果,C7神經切斷術有望成為特定患者的輔助治療選擇。

她寫道:“雖然強化語言治療仍是治療失語的基石,但C7神經切斷術可能在未來成為一種有希望的補充治療方式。這項研究應當激發(fā)更多科學探索,并推動我們重新審視慢性中風康復的模式與政策,朝著更積極、更具希望的方向前進?!?/p>

參考文獻:Right C7 neurotomy at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plus intensive therapy versus intensive therapy alone for chronic post-stroke aphasi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BMJ?(2025).?DOI: 10.1136/bmj-2024-083605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