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猴子干細胞制造人工胚胎,研究胚胎發(fā)育的新途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干細胞研究在生物科學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科學家們紛紛嘗試利用這一研究來揭示生命起源的奧秘。近日,科學家們在細胞干細胞雜志(Cell Stem Cell)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成功利用猴子干細胞生成了類似胚胎的細胞團1,為研究人類胚胎發(fā)育提供了一種不涉及道德問題的替代方法。
人類胚胎發(fā)育的機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這主要是因為獲取和實驗使用人類胚胎涉及倫理問題。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研究人員已成功生成類似胚胎囊胚的細胞團,即“囊胚樣體”(blastoids)。這種細胞團在受精后的第五至六天形成,并能在培養(yǎng)皿中繼續(xù)發(fā)育。2021年3月,一位來自德克薩斯州南西醫(y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人類干細胞生成囊胚樣體,并在培養(yǎng)皿中發(fā)育了十天2。
上海中國科學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的發(fā)育生物學家劉振(Zhen Liu)和他的團隊將研究對象轉向了長尾猴(Macaca fascicularis)。長尾猴是實驗室常用的實驗動物,因為它們與人類在生物學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細胞培養(yǎng)中,研究人員將猴子胚胎干細胞暴露在各種生長因子中,以使它們分化為天然囊胚中的細胞類型。
經(jīng)過大約一周,干細胞形成了囊胚特有的球形結構,并分化為形成組織和器官的三個細胞譜系。作者們指出:“這在自然猴子囊胚的體外長時間培養(yǎng)研究中尚未實現(xiàn)。”當研究人員對約6000個單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時,他們發(fā)現(xiàn)了與天然囊胚相似的遺傳特征。一些細胞表達了與內胚層相關的基因,內胚層是最終形成呼吸道和消化道內襯的最內層;而其他細胞則富含與胎盤發(fā)育相關的基因。然而,這些囊胚樣體并非天然囊胚的完美復制品——部分細胞無法分類,有些細胞產(chǎn)生的蛋白質表達量低于預期。
到第15天,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類似卵黃囊和羊膜的輪廓。卵黃囊在胎盤形成前提供營養(yǎng),羊膜是包圍發(fā)育中胚胎的外膜。在41個囊胚樣體中,有5個還出現(xiàn)了類似原始條紋的特征。原始條紋標志著細胞開始重新排列,形成身體的左右、上下結構。
隨后,劉振及其團隊通過腹腔鏡手術將囊胚樣體移植到8只長尾猴的子宮內。移植后七到十天,三只猴子產(chǎn)生了孕囊,即孕期超聲檢查時首先看到的充滿液體的腔室。植入還導致了孕激素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釋放。但這些現(xiàn)象都是短暫的,20天后,囊胚樣體和妊娠跡象消失。
盡管這些類似胚胎的結構并未設計成能夠發(fā)育成完全的胎兒,但它們在體內的生存能力不足表明,胚胎發(fā)育不僅僅是具備正確的細胞、結構和基因表達。西班牙巴塞羅那龐培法布拉大學(Pompeu Fabra University)的發(fā)育生物學家阿方索·馬丁內茲·阿里亞斯(Alfonso Martinez Arias)表示。
此外,子宮內分解的胚胎模型可能有助于了解導致流產(chǎn)和體外受精治療后植入失敗的因素。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發(fā)育生物學家亞歷山德拉·哈維(Alexandra Harvey)表示:“如果這些模型在這個階段確實失敗了,我們需要找出在早期階段需要尋找哪些其他標志?!?/p>
干細胞胚胎模型還有助于揭示胚胎發(fā)生的基本原理。
參考文獻
-
Li. J. et al. Cell Stem Cell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3.03.009 (2023).
- ?Yu. L. et al. Nature 591, 620–626 (2021).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