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需要的不總是血液 新模型有助應對全球血液供應短缺
輸血能挽救生命,但在全球范圍內(nèi)血源嚴重短缺。假如輸血實際上并不總是需要血液呢?
近日,一個人體生化新模型表明,貧血或血液含氧量低的患者,可以通過輸入更容易獲得的血液替代品,進而獲得有效治療。該模型涉及了血管擴張、血液增稠和血流速率變化等對血紅細胞輸入的反應。近日,相關論文刊登于《應用生理學雜志》。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使用血液替代品也可以消除輸血的有害后果。據(jù)觀察,由于不良副作用,每10年每單位輸血可能降低壽命。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學的李偉宇(音譯)表示,因此,合適的替代血液有助降低成本,并消除輸血的負面影響。
輸血是將血液成分直接輸送到患者血液循環(huán)的一種常見程序。但是,為每位需要的患者獲取、儲存和運送正確血型血液的過程成本很高。此外,現(xiàn)有的血液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通常,輸入血紅細胞是為了提高對器官和組織等的供氧。然而,研究表明這一過程也會使血液變稠,黏度增加可能會帶來新問題。
例如,新模型顯示,在輸血過程中,一些病人的血管沒有擴張,而且由于血液被額外的紅細胞增稠,也變得不容易循環(huán)輸送氧氣。研究人員表示,對于這些患者,無論貧血狀態(tài)如何,2單位輸血(目前最常用的輸血量)治療貧血都會減少其血流量。
研究合作者、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教授Marcos Intaglietta指出,通常,人們弄錯了輸血目標——恢復血液攜氧能力,其邏輯目標應是恢復氧氣輸送能力。
不過,對一些患者來說,輸血會導致血管擴張,從而增加血液循環(huán),最終向身體輸送更多氧氣。這揭示了輸血時血管擴張的貧血患者存在優(yōu)勢。研究人員表示,該模型表明,輸血液替代品——如可以促進血管擴張的血漿膨脹劑,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增加氧氣輸送的方法。
該團隊的預測結果顯示,安全、低成本的血液替代品可以將輸血的總成本降低到1/10,同時顯著降低該過程的負面影響。他們表示,相關人體循環(huán)過程模型基于先前發(fā)表的關于哺乳動物對輸血反應的實驗。
“我們的模型確定了人體自然生理過程,解釋了多項觀察研究的結論,人們可以在不使用血液的情況下獲得輸血的好處?!痹撜撐耐ㄓ嵶髡?、斯坦福大學教授Daniel Tartakovsky說。研究人員希望該發(fā)現(xiàn)將引導臨床試驗,測試血液替代品增加氧氣輸送的能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524.2021
來源:《應用生理學雜志》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