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肝樣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HAS)是臨床上一種非常罕見,但惡性程度很高的胃部腫瘤。該腫瘤侵襲性極強,患者易出現(xiàn)肝臟和淋巴結(jié)的轉(zhuǎn)移,患者預(yù)后極差。此腫瘤最早于1985年由日本學者所報道,因在組織形態(tài)學上能同時觀察到胃腺癌及肝細胞肝癌特征故而得名。此外,此腫瘤高表達肝癌相關(guān)的分子標志物如AFP以及GPC3,血清學檢測AFP升高常為其重要的臨床特征。目前,手術(shù)切除是胃肝樣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對胃肝樣腺癌的基因組和轉(zhuǎn)錄組特征的認知仍非常缺乏。

近日,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胃腸外科季加孚教授團隊和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團隊合作在Oncogene雜志在線發(fā)表了題為“Genomic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從多組學層面描繪了胃肝樣腺癌的分子特征,對探索胃肝樣腺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北京大學白凡、步召德、季加孚合作揭示胃肝樣腺癌的基因組學特征和潛在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1:胃肝樣腺癌研究策略

研究人員對胃肝樣腺癌進行多組學聯(lián)合分析,綜合應(yīng)用外顯子測序、轉(zhuǎn)錄組測序和單細胞轉(zhuǎn)錄組測序方法,完成了55例胃肝樣腺癌患者的58個腫瘤組織的外顯子測序、30個腫瘤組織的轉(zhuǎn)錄組測序和1例患者腫瘤的單細胞轉(zhuǎn)錄組測序(圖1)。研究人員分析了胃肝樣腺癌的高頻突變事件,繪制了基因突變圖譜,并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證明胃肝樣腺癌中不同形態(tài)的成分來自單克隆起源(圖2)。

北京大學白凡、步召德、季加孚合作揭示胃肝樣腺癌的基因組學特征和潛在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2:胃肝樣腺癌的單克隆起源特性

為了進一步探索胃肝樣腺癌的基因表達特征,研究人員系統(tǒng)地對比了胃肝樣腺癌和胃腺癌以及肝細胞肝癌的表達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胃肝樣腺癌雖具有與胃腺癌相似的基因表達特征,但胃肝樣腺癌相比于胃腺癌具有更高的細胞干性以及更強的甲硫氨酸相關(guān)通路活性(圖3)。

北京大學白凡、步召德、季加孚合作揭示胃肝樣腺癌的基因組學特征和潛在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3:胃肝樣腺癌的基因表達特征

最后,使用單細胞轉(zhuǎn)錄組研究手段,研究人員對胃肝樣腺癌的腫瘤微環(huán)境進行了初步探索,發(fā)現(xiàn)胃肝樣腺癌復(fù)雜的細胞分化特征(圖4)。

北京大學白凡、步召德、季加孚合作揭示胃肝樣腺癌的基因組學特征和潛在治療靶點-肽度TIMEDOO

圖4:胃肝樣腺癌復(fù)雜的細胞分化特征和腫瘤微環(huán)境

綜上所述,該研究系統(tǒng)地分析了胃肝樣腺癌在基因組、轉(zhuǎn)錄組和微環(huán)境層面的分子特征。從基因組層面證實該腫瘤不同形態(tài)的成分實則起源于單一的腫瘤克隆。該研究還首次系統(tǒng)研究了胃肝樣腺癌的基因表達特征,揭示其高腫瘤干性、高甲硫氨酸相關(guān)通路活性的分子特征。該研究成果對探索肝樣腺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胃腸外科季加孚教授、步召德教授和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子揚,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胃腸外科王安強博士,武漢大學醫(yī)學研究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普穎穎教授以及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病理科李忠武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

Reference:

Ishikura H, Fukasawa Y, Ogasawara K, Natori T, Tsukada Y, Aizawa M. An AFP-producing gastric carcinoma with features of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A case report. Cancer 1985; 56: 840-848.

Su JS, Chen YT, Wang RC, Wu CY, Lee SW, Lee TY.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a literature review.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 321-327.

Liu X, Cheng Y, Sheng W, Lu H, Xu X, Xu Y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Am J Surg Pathol 2010; 34: 1465-1471.

來源:北京大學